2019廈門工業博覽會暨第23屆海峽兩岸機械電子商品交易會(簡稱“廈門工博會”)15日在廈門落幕。兩岸智能制造攜手合作,成為這一海峽兩岸間規模最大工業博覽會的熱點。
據組委會通報,本屆廈門工博會吸引了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萬名專業客商參會,其中臺灣地區依然是境外客商的主要來源地;舉辦了海峽兩岸經貿論壇、兩岸智慧自動化產業論壇、兩岸新材料產業大會、海峽工業品論壇大會等一系列專業論壇研討活動,為兩岸企業由“制造”向“智造”的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本文內容版權歸屬聚展所有,未經同意,禁止轉發)
業界人士認為,本屆廈門工博會順應產業變革趨勢,攜手兩岸專業機構和知名企業,以推動兩岸智能化轉型升級為目標,不斷探索兩岸智能制造未來發展之路,切實為臺企臺胞落地福建、兩岸企業務實合作建立了橋梁和管道,為兩岸產業融合、共拓全球市場搭建了宏大平臺。
大陸是臺灣機床及零組件出口的最大市場和電子信息產業投資合作的最重要市場。據統計,2018年兩岸機電產品進出口貿易占兩岸貿易總額2262.4億美元的78.76%,再創歷史新高;大陸已連續14年成為臺灣機電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場,臺商對大陸的總投資近一半分布在精密機械、電子信息產業。
對此,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臺北辦事處主任李榮民認為,這樣的貿易規模,是兩岸產業合作互補性、大陸市場需求所決定的。
“兩岸制造業差距逐步縮小,形成了既互補又競爭的格局?!崩顦s民表示,推動智能制造領域合作,既要看到兩岸各自優勢、合作互補性,也要重視兩岸制造廠商面臨的挑戰,以及需要共同提升的現實。
他強調,目前大陸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差異很大,許多企業還處于機械化、自動化階段,數字化水平普遍較低;臺灣大多是中小企業,資源有限,一大批制造業者早已融入現有生產線,停留在工業2.0的半自動化階段。兩岸制造企業智能化升級改造同樣缺乏足夠資金和領軍人才,實現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